读《爱和自由》有感
山东省农业大学幼儿园 张璇
一、摘抄。
沙介于生命与物质之间,如水-般,既是固体的,又是流体的,它变化无常又易于掌握,它无穷尽的形态和用之不尽的玩法,从本质上满足了人创造和想象的本性。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比得上沙的奇妙,除了水之外,也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如此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来自《爱和自由》著 孙瑞雪特别喜欢这本书。正如书中所讲最好的爱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爱,爱够了,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二、本书作者简介。
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她主张“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精神,以“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为思想基础,完善了蒙特梭利的“儿童敏感期理论”。她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在自己创办的幼儿园与国际学校里,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她曾经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还拍摄了《敏感期》的专题片,获评“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三、章节。
本书有二十三个章节,章节详解以及接地气的案列小故事。
(一)第一章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二)第二章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一个孩子,一手拿着洗脸毛巾,一手拿着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们知道他在用嘴感觉软和硬。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没有及时把“软”和“硬”这两个词告诉孩子。有幸的是,他们没有把毛巾和梳子拿开。
(三)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秘密在于,事实上每个生命生来就是独特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被泯灭了。
(四)第四章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你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吗?这可能是一个与大车无关的探术,也可能他在复习或延续他的昨天。
(五)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一个孩子4 岁时父母离婚了,有的大人对孩子开玩笑:“叫爸爸,叫了就给你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舞和愤怒。后来习惯了,无论别人怎样哄骗,绝不开口说话。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记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关于“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六)第六章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件事。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七)第七章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儿童自发的心智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而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有关。强迫孩子画画、不断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画画。不仅仅是天然的兴趣被泯灭了,而且孩子这方面的心智被教的模式桎格了。
(八)第八章感觉训练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有的孩子还不会走路,上楼的时候大人就开始数“1、2、3”了,不会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吗?但如果在他数学敏感期到来的时候,让他操作有关教具,经过多次重复,他会突然发现:这个教具是一个序列。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食物经过消化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九)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很多由保姆带的孩子,父母在家时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这常给父母一种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不错,因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家时保姆表现得爱孩子并让他为所欲为;父母不在时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孩子整天在爱和不爱两种环境中转换,没有安全感。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十)第十章从爱走向独立。
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为一只迷途的羔羊。
(十一)第十一章“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一位美术老师发现孩子子们把鱼儿画到了天上,就告诉孩子们:“画画先要画一条地平线。”我儿子在一个小时内画了10儿张画,每张画上都有一条横线。一个小孩子理解什么叫地平线吗?成人用自已的经验逼孩子,用各科种方法暗示孩子,就算我们说得都对,又能怎祥?儿童认识世界的经验成人不能替代。
(十二)第十二章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给孩子做肝功化验,如果把孩子硬按住抽血,这对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大恐怖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成人喜欢一个像木偶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这对成人来说非常省心。
(十三)第十三章自由与纪律。
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十四)第十四章放下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向理解的爱。
外公给外孙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外孙想拆掉小汽车探索车为什么会走,但家人觉得拆了可惜,就把车藏到大衣柜顶上。几年后孩子长大了,家人拿出了车,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剥夺的的不是车,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
(十五)第十五章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生命的头6年对儿童来说如黄金般贵重。我知道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背会了几十首甚至几百首诗词。家长以为这是在开发智力。诗词表达的情境属于成人的世界,孩子不可能理解。知道这一点的人谁,会逼孩子去背什么诗呢?
(十六)第十六章“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一位朋友对我儿子说:“你从宇宙飞船掉出来就会掉到宇宙里去!”我儿子想了想说:“我们现在就在宇宙里!”成人的概念错得太多了。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客观的世界,这不来自于谁的教育,而是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十七)第十七章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班上来人听课,老师希望孩子们表现得好一点儿,孩子们能感觉到老师的心思。为了配合老师,吕辞算题写答案长达一个小时,老师知道孩于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老师。孩子的顺从几乎是无限的,为你拿东西拿得手发麻,跟着走路脚都起了泡,他们是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
(十八)第十八章孩子达到顺从的的三个阶段。
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相互热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几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儿童具备了能力,他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十九)第十九章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很多成人追求真善美,但这过程很艰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一生成为生活的苦行者。但一名儿童如果在0至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二十)第二十章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如果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
(二十一)第二十一章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领域。吃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比如说我们带孩子去买东西,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食物而选择他最需要的,这是一种意志力建立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很多父母是要干涉孩子的。
(二十二)第二十二章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在一些传统幼儿园里,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他必须很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这样,儿童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现在想去玩水,但是老师让他必须画画,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画画上,怎么办呢?他开始想象,用想象来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他想象自己去玩水,或者编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长久下去,儿童的心力和活动就被分开了。“人被分裂了”。
(二十三)第二十三章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蒙特梭利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孩子那儿,实际上我们已经中国化、民族化。
(二十四)附录也很有趣,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和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以爱的情感唤醒几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几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四、感悟。
(一)孩子不听话,大多是因为大人压制孩子过多后反抗。
1.人的成长说白了就是心理成长的一个过程,智力也只是它的附属品。
内在得到满意,心理会健康,智力也随之发展,然后才有成为人才的能机会。反之,强压孩子,破坏他的正常发展状态,心智都不能正常。因此,我们允许孩子做他自己的主人,习惯被强制的孩子,也会习惯性被他人掌控,何谈自我人生
2. 成人的无意之举多与有意之举。
成人无意强制,来自自己内在的恐惧。孩子不愿大人强制干涉自己意愿,对他们是痛苦的,忍耐后的爆发纯属正常。
3.正常的孩子能够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大人斗争到底,也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如果孩子没有了任何反应才是可怕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是没能力抗争的。如同木偶般。
(二)爱是最好的教,理解是最大的支持。
1.想要最大化发展孩子们的创意能力,就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
儿童有自我发展规律。我们给孩子予尊重,自由的环境。自由的想象发展独立空间,你觉得变成他觉得。
2.一个安全的港湾能更好的发展孩子。
足够的爱,孩子想要的爱。适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用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成为他坚守的后盾,让孩子有信心的从自我走向独立。
3.理解与接纳。才能和孩子心心相连,换位思考宽容以待。用孩子的心,去接纳这种你觉得不合理的行为。
(三)心灵最坚实的后盾。
1.有爱的孩子同时有能力爱自己,爱他人。对情感有能力回应,也有能力去顺从,这是健康的心理给的力量。有爱的孩子有更强大的意志。
2.我们父母辈的爱是不曾表达的。爱要表达出来,要清楚的说出来,让孩子知道你的爱,孩子在童年享受到爱才会正常发展,心智力发展的好,承受能力会逐步上升。内心有了坚实的后盾,抗击打能力强,不会出现逃避,想不开,抱怨或报复社会等。
(四)金句借鉴。
1.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2.一个根本未走出自我创造的成人,就永远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显示。
3.创造和形成自我很重要。破坏儿童内在的内驱力,为他自己的目的服务,就是一种犯罪。
4.我们要高度觉察我们自己,是不是让孩子在按照我的意愿在成长?
5.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
6.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
亲爱的小伙伴们是不是特别收益,欢迎看后一起探讨爱的教育。让我们从现在这一刻做起,会爱,懂爱,能表达爱,尊重爱,享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