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魔法岁月》有感
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 路璐
这本美国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所著的《魔法岁月》,为我们剖析了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美国畅销了 50 多年,曾获得“美国儿童研究协会”年度图书大奖。这本书为更好的研究0-6 岁幼儿的心理过程,更好的引导、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帮助,也正是如此,这本书也成为了我们幼儿教师的优秀书目。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作者:
塞尔玛•弗雷伯格是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专家,他被誉为最懂 0-6 岁孩子的心理学家。
一、“魔法岁月”是什么:
大家可能觉得“魔法岁月”听上去很神秘。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与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打交道。
按照书中的说法,“魔法岁月”是指 0-6 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在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魔法。这是因为孩子所有的需求大都会被满足,他们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一个可以控制他人的魔法师。但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会发现自己的魔法渐渐失效了,孩子也开始从原始思维,摸索着走向理性和客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仍然会表现出令人费解的想法和行为。在这段“魔法岁月”里,成人要做的就是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读懂、弄通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出孩子思想和行为的轨迹,发现心理与行为的密码,为孩子健康成长铺路。
二、为什么要了解“魔法岁月”
在现实中,或许为人父母的我们早已忘了曾经的“魔法岁月”,在面对养育问题时,习惯以成人的理解来分析孩子的行为动机,其实,孩子的想法与我们相差甚远。只有当父母、教师真正了解了 0-6 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发展规律,才能找到相匹配的合理方式方法,化解教育难题,最终达到帮助、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发展的目的。
三、“魔法岁月”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作者将 0-6 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 18 个月。
小宝贝刚出生时,无法区别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大约到6 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就开始区分自己与外部世界。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妈妈是联结他和外部世界的纽带。因此,当妈妈消失在视野时,孩子会出现分离焦虑反应。
在这个年龄段,当孩子通过哭声抗议妈妈的离开时,父母要先分辨孩子的焦虑程度:如果只是哼唧声,那父母不必立刻冲到孩子身边,孩子是有承受少量焦虑的能力的;当哼唧声转变为急迫或惊恐地哭喊时,这说明真正的焦虑出现了,父母要立刻安慰孩子,让他安心。大约自 9 个月起,孩子开始渴望独立自主了,容易与父母产生权力之争。孩子的“主动性”可能会给妈妈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把食物弄得一团糟,打碎碗碟、接触危险物品等。
为了避免这些麻烦,很多成人选择直接喂孩子,这可能造成孩子的进食障碍;而禁止孩子摆弄物品,也会损害孩子的认知能力,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容易发脾气,跟家人发生冲突。因此,为了孩子智力的发展,父母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足够多的机会去接触和研究各种物品。
第二阶段:18 个月—— 3 岁。
这一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变化是,他会说话了。孩子开始学会用语言来控制冲动,这意味着亲子之间沟通变得顺畅。当孩子大发脾气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胡乱发泄。当他用语言表达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并表示赞赏,而且尽可能实现他的小愿望。同时,在这个阶段,孩子还没能发展出自控能力,所以,父母不必因为孩子管不住自己而生气,我们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当孩子犯错、退步甚至停滞不前时,父母平淡接受这一切。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管不问,孩子表现好时不称赞,孩子搞破坏时也不反对。父母要做到既不过度纵容,也不过度严厉。对孩子过度纵容,会让孩子没有担当,推卸责任;对孩子过度严厉,会让孩子无法爱自己,缺乏自信和自驱力。
第三阶段:3岁——6 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世界不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开始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3岁4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白自己是“谁”。这是孩子智力发展到新等级,理性思维开始萌芽的体现(要知道最聪明的成年黑猩猩,也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黑猩猩)。接着,孩子就会问“我是从哪来的”,这时,性教育启蒙就摆上了议程。父母要以坦率、诚实的态度向孩子传达性知识。即使孩子短时间内没有理解,父母也不用担心,因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孩子就会明白事实真相。作者提醒父母要明白一个原则: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性别认同榜样,给孩子的性教育,不仅是告诉孩子性知识,还要让孩子接纳自己的身体和性别。这个阶段,也是孩子的自控力的形成时期。而内疚感对于自控力的培养不可或缺。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赞同,当他做错事后,父母的批评,会让他产生内疚感,这会让孩子在下次犯错之前,主动控制自己的冲动,进而提高自控力。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引发孩子过强的内疚感,以至于让孩子害怕自己正常的冲动。比如,不能让孩子因为尿裤子、因为对性表现出正常的好奇心而感到羞愧。更不能打孩子,因为有的孩子是故意激怒父母来打自己,从而把内疚感一笔勾销,之后再心安理得地犯错。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点小灵感,更好的渗透于我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
谢谢大家!
2020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