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幸福还给孩子》有感
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 石建磊
作者简介:
李跃儿,宁夏银川人,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
1982年,李跃儿在《译林》上看到了《窗边的小豆豆》,芭学园的种子在内心萌芽。
2004年,李跃儿芭学园在北京诞生了。
2004年,李跃儿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第一名)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1月22日,李跃儿老师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近十年来,李跃儿芭学园不但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无数家庭的认可,而且吸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赞誉不断。
一、分享目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愿天下的父母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孩子们。
二、卷首语
“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抓不住所有的方法都是错的。
三、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在于
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能力)
那什么是幸福呢?你可能会说,幸福像花儿一样,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获得幸福呢?让我们开启这本书的阅读吧。
下面是一些我对这本书感触比较深的句子和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活动前教师组织的时候,没有把全班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开始上课了,一部分孩子还在东张西望,没有跟上你的思维,到最后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就干脆玩去了。”
感悟: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很活泼的,让孩子规规矩矩坐满十几分钟也不太现实,最好的方法是尽量和孩子们多做一些游戏,然后在游戏中把一些需要教的知识贯穿活动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不知不觉学到一些知识。
(二)“所有的家长不要逼着孩子跟老师说再见,向老师问好,而是老师必须向孩子问好”
感悟:记得我们每次在园门口站礼仪迎接孩子和家长的时候,有的家长送孩子,老师和小朋友说“早上好”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就不好意思与老师回应,如果是大班的孩子不回应老师问好,有的家长因此就会说孩子没有礼貌。其实,我们不要逼孩子,家长有礼貌的与老师回应就好,相信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被感染到也会主动问好,成人营造什么,孩子就是什么。
(三)“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样”
感悟:成人的误区在于总想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想象的样子,而不考虑孩子能成什么样。自己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孩子在时代竞争方面比我们更加激烈,需要付出努力才行,所以不要将孩子塑造成我们的模样。想要改变我们的孩子,首先要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四)“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
感悟: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敏感期,我们班的孩子现在正处于小班孩子的敏感期,我们观察他们的敏感期,要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他们才会面对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一旦发现怎么努力都不行时,便会产生强烈的的知识,技术需求,他们就会请教,这时你稍加点拨就会恍然大悟”
感悟:希望老师和家长能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认识的过程没有失败的概念,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给他们提供恰当的帮助,使孩子得到提升。
阅读这本书,我学习着如何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的爱充满智慧的过程,也提醒自己对教学理念深入的反思。
在《把幸福还给孩子》这本书的第193页“你发现了什么”这节活动,老师准备了两组食物,每组三个,第一组是土豆、橘子和苹果;另一组是三角形蛋糕,方形的以及菱形的面包。将两种食物摆放在桌子上,有个对比的效果。老师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而不是说:孩子们请观察。观察习惯的养成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孩子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我们要做两方面:1、要与孩子的心理状况相符2、让孩子们感兴趣,比如准备的这两种食物。
我们要引导孩子形成归纳性思维,让他们知道事物都是有特征的,要重视特征,教育是全方位的。
李跃儿说:“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得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大多数,失败的孩子由这类家长造成。”其实教师也分三类:第一类既有教育智慧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学生易于成才;第三类既没有教育智慧有没责任心,他们的学生不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也是第二类教师,没有教育智慧但有责任心,学生忍受煎熬。那我又是哪类家长,哪类教师呢?
作者的书中是一些孩子生活小细节的展现,细碎但不杂乱,让我们看到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我也会做好教育者的本分工作,让孩子快乐、平和。
借用李跃儿的一句话:未来社会对人才得需求是种什么状态?谁能预知?如果我们现在还用这套落后的老办法来教育,还是处于一种灌输的状态,而不是重视人性的开发,教育出来的人不是人才而是机器,人的创造性思维都给我们扼杀了,也会被社会淘汰。
让我们把幸福还给孩子,让孩子的心灵随着思维和智力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