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书分享
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 孔令霞
作者简介:周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获美国康涅狄克学院儿童发展系硕士学位,香港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多项科研项目。
本书向大家重申了PCk研究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这是语言领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本教科书。PCK是专业教学知识,或者叫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经验,教师掌握领域关键经验(What,即孩子学什么)的意义,其意义在于:1.获得有关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2.懂得儿童领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3.教师指导儿童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书中阐明了PC k的三要素,教什么、教谁、怎么教,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教什么是指学科知识,教谁是指有关儿童的知识,怎么教是指教学策略的知识。核心经验,不是某个具体的知识,它是一个领域中跨越不同学习内容的公约数,是某一领域活动共同指向关键知识、能力和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某一领域学习与发展中必须掌握的大概念。核心经验是指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这个核心经验是隐性的,幼儿不自知的,需要教师与成人去引领。本书从三大方面,口头语言经验(交流谈话的经验,辩论的经验,叙事描述的经验,说明讲述的经验),书面语言经验(前阅读的经验,前识字的经验,前书写的经验),文学语言经验(文学语汇的经验,文学形式的经验,文学想象的经验)分12章节来完成。
作为大班教师,我对书中文学语言经验的学习,特别有兴趣。文学语言,是早期语言学习的一种特别的经验储备,学前阶段儿童喜欢聆听学习各种儿童诗歌、童话故事和散文,这种通过口头语言方式输入传递的语言信息,却带有凝聚书面语言特质的高质量语言的价值,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期语言的学习,首先是倾听输入,到想象加工,最后是表达应用。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欣赏中,文学想象贯穿始终,是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意境的重要工具。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自然的跟随作者的描写、抒情、叙述形成相应的画面印象,在欣赏诗歌和散文时,会在头脑中形成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情形;在理解故事时,会在心中塑造出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大脑中生动再现有趣的故事情节。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所想象的内容,必然会存在差异,但是一个有着良好作品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儿童,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想象的能力,因此,文学想象是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中要获得和发展的核心经验之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结合我的工作实际,在学前儿童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学习上我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下想法:
促进学前儿童文学想象核心经验发展的常用教育策略方面
学前儿童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培养,引导幼儿接触、感受、学习、理解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以幼儿文学作品想象的核心经验为指向,顺应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轨迹和阶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提升和发展。
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
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凭借自己想象的翅膀,创造一个能让幼儿的想象力任意翱翔的精神天地。经常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儿童就有机会保持较高的文学审美标准,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情趣。
2.教师要给予儿童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让儿童有着多元化的文学想象的经验。选材契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有与多种文学形式互动的机会。
关注幼儿文学想象的过程。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较充足的想象时间,另一方面要给儿童的想象提供支架,比如当儿童说“我听完之后觉得很舒服”,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是什么让你觉得很舒服,”或“哪句话让你觉得舒服”,从而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思考,当儿童表达不出自己的想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或儿童文学作品想象的具体讨论对儿童进行提问,最后在评价儿童想象的时候,要注意更具体的评价儿童想象的过程,而不只是重复儿童想象的结果,如《雾像什么》?儿童回答“雾像棉花糖”的时候,教师在提问儿童为什么觉得雾像棉花糖之后,总结儿童的想象评价:“他从雾的外形和尝起来的味道想象出了雾像棉花糖》。”这种评价就促进了其他小朋友关注想象的途径。
根据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阶段进行引导。幼儿文学作品学习中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阶段,不仅反映在幼儿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中,同时也反映在一个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故事《会动的房子》学习过程中,幼儿首先要通过再造想象理解小松鼠在三天所经历的不同地方,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以及自己的心情表现,而后才有可能再造想象的基础上续编故事,想象小乌龟和小松鼠还会到什么地方,还会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景色,有什么样的心情和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根据幼儿想象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指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向更高水平的想象阶段发展。
给幼儿提供多种表达文学想象的机会。
口头表达是儿童文学奖项的重要形式,这种想象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是讲述。
2.游戏是儿童文学想象的重要再现。童年期的游戏具有幻想的性质,这种幻想往往是在儿童学习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和形成的,在游戏时儿童将文学作品中获得的文学想象置换到游戏中,在游戏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一)仿编入手,引导幼儿展开文学想象。
仿编,即是利用已有文学作品的结构,填充自己想象的内容。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及鉴赏的能力水平较低,他们往往都是从表层因素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内层因素。所以引导幼儿要从欣赏开始,从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的儿童诗歌开始,由简到繁,刺激幼儿展开文学想象。
1.语词替换上的仿编(常见于中小班)。
2.尝试运用简单句式进行仿编。
我们知道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经历了感知、理解、欣赏进而表达的过程,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引导幼儿借助多种形式展开丰富想象,尝试运用文学语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诗歌《如果我能飞》:“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蓝天上,变成一颗小星星,闪闪发亮。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大海上,变成一朵浪花,随风舞蹈。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帮助幼儿理解本诗文表达的主题、诗文意境,要仿编的内容结构。像本文,了解关键词“谁”“哪里”“做什么”。在反复诵读与思考中,孩子们一段段富有美好意境的诗文跃然而出。如:“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花丛中,变成一只蝴蝶,随风舞蹈。”“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草原上,变成一只豹子,自由奔跑。”“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西游记里,变成孙悟空,消灭害人精。”“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天空上,变成宇航员,侦查星空。”孩子们的想象从天上到地上,从仿编中不难看出,幼儿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极大喜爱。
(二)让经验与文学词汇紧密连接,展开想象并创意表达。
随着幼儿文学作品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既感受到儿歌的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又体会到诗歌、散文语言的优美、生动与幽默风趣。为不断丰富幼儿的感官,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接受身边自然的美,幼儿园组织中大班幼儿外出参观体验,有与季节紧密相连的春游、秋游、参观茶园、清明扫墓、包粽子、做月饼、参加农场丰收等;有与科技相连的体验无人机操作,去微生物实验室、参观牛奶场;有一年四季不变的礼仪接待;也有与主题相关的“护蛋”行动,参观图书馆、小学校;还有孩子自己的生活趣事等等。
以上内容给幼儿提供了无数的映像,增大了幼儿展开美好想象的空间,为幼儿展开美好的文学想象提供了平台。
由于幼儿年龄小,文学储备的经验与表达各有差异,在幼儿展开的创意表达中,我们鼓励幼儿运用多元符号来进行表征。如活动后幼儿口述感受,老师或家长文字记录;有配图口述日记,在记内容的同时,用一幅画大致表现出这一段文字的主要情景;有用符画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记录;也有用连环画形式进行表征、记录的口述日记,或者直接用绘画来再现活动的场景。
无论是单一模仿还是多元创编,作为学前儿童,都是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下,运用简单的文学元素,抒发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中美好感受的记录。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幼儿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在早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有益于幼儿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培养。让我们努力引导幼儿多看、多听、多思、多想,让儿童敢于、也乐于用独特的内心想象来表现他们眼中的完美世界。这本书让我更坚定了这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