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整的成长》有感
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 金秀
看到“完整”这两个字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是上天咬过的一口苹果,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那么这个“完整”的成长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就开始阅读这本书《完整的成长》。
一、作者简介
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二、内容介绍
书中写到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儿童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并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书中针对于0-6岁儿童的成长,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讲,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儿童走出困境。孙瑞雪老师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就无法了解孩子,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孩子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我非常幸运地学习了这本书,认为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一)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有精神升华。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儿童发展的始终。因此,在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爱可以把这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自己家中,大多数儿童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儿童来说尤其重要。
(三)隐藏在儿童身体内的生命力
儿童体内天生就隐藏着生命力,我们不被儿童发现,是因为我们缺少生命力。然而,我们想要做好教育的工作,就必须让儿童发现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我们体内的生命力”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天生对“生命力”有着敏感的嗅觉。孩子的生命力指引着孩子身体的自由,如果身体被他人支配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更加懂得孩子的身体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四)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她的情绪。孩子年龄小,刚入幼儿园时,难免就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哭,为什么哭呢?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会使他们难过,这时候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这里的哭不是伤心,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和理解。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的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爸爸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爸爸以为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孩子的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在地上。这一扔也激起了爸爸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爸爸不知道孩子的兴趣是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三、心灵感悟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心理的感觉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
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机会,提供更多的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进行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