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 关燕华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和护士,有着超过50年的家庭育儿工作经验的罗娜·雷纳。她曾先后在美国、非洲、印度的医院与科研机构工作,参与多个精神健康项目,同时还是“童年时代的事情”(ChildhoodMatters)和“NuestrosNios”父母热线的创始人。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强烈推荐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亲子育儿方面的知识,而且聚焦在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态度方面。全书用了大约五分之二的篇幅给我们介绍了吼叫的危害,另外五分之二给我们讲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剩下的篇幅讲的是怎么样应对特殊情况。这本书配有大量的真实案例,让作者的观点很有说服力。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告诉家长们应该及早意识到吼叫这种传统管教方式的危害。吼叫虽然短期来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管教方式,但是孩子如果经常被吼叫的话,可能会在社会关系、对世界的感受、情商等方面受到影响,所以家长们应该学会停止用吼叫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本书还介绍了做到不吼不叫的几种方法,如“ABCDE 法则”“4C 法则”等。通读全书后,我觉得: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教出好孩子,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思维,而掌握不吼不叫的教育智慧,正是改变一切的开始。下面我将得到的一些粗浅的收获,共同和大家分享: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解“吼叫”本身。
(一)吼叫有多严重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虽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表现完美,但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都曾失去控制,对年幼的孩子吼过。只不过有人偶尔为之,有人成了习惯。当我们大吼大叫时,始终观察着我们、把我们看作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见最亲爱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会满心恐惧,也可能会满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获爱与改正的动力。孩子如果长期遭到吼叫,会形成对自我、对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它还会投下的长期阴影,让他们在青春期时状况百出。而你自己,朝孩子倾泻怒气之后,看到他一言不发、精神涣散又或者满怀怨气,也会陷入羞愧、难堪,甚至绝望之中。
(二)吼叫的深层原因
吼叫的原因,如同冰山,看表面是因为外界的触发,而如果向内探求,则还有更深层的内因。在有些家庭里,吼叫代代相传。我们自己也曾经是孩子,通过观察父母来了解这个世界。如果父母经常性吼叫,我们也很可能会自然地朝自己的孩子发脾气。虽然我们也想努力保持平静,但遭遇压力时,由于童年经历,吼叫就会成为默认配置。仔细回想,当你被激怒,一脸严肃,身体抖动,大吼大叫时,你的声音里有父母的声音,身体里有父母的影子。
(三)吼叫导致虐待
愤怒很可能导致大怒,无法控制情绪然后开始大吼大叫,如果孩子没有听从你的吼叫指令,那么愤怒会升级,你有可能会虐待孩子。曾经有一位母亲大怒崩溃,让孩子趴在地板上把饭舔干净!
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宣泄怒气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没有任何好处,它可能让你更加愤怒,让你沉浸在生气的态度中。
第二部分:几点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已经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吼叫,也明白吼叫对家庭的影响。现在要采取关键步骤,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一)追踪你的吼叫
注意你的吼叫触发器和你的反应,并记录发生的事情,是改变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增进你对自己习惯和反应模式的觉知与接纳,继而做出改变。
(二)自我同情
在减少、告别吼叫的路上,自我同情是一个核心环节,即理解并原谅自己,而不是自责。自我同情不是找借口,而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真正接纳那个吼叫过的自己。想一想如果你的朋友吼叫了孩子,痛苦地向你诉说,你会揪着她的错误,不断批评吗?不会,你会看到,虽然犯了错,但她仍然是个好妈妈,你理解她的感受,给她提出改正的意见,给她倒杯热茶,抱抱她,让她有勇气继续前行。自我同情并不是要让自己逃避责任,而是让我们正视现实,接纳自己,从而获得改进的动力和勇气。你很重要,如果你能学会对自己充满善意,也能够将这样的态度和方法教给你的孩子。
(三)A-B-C-D-E法则
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吼叫也许不难,但是当你真的被激怒时,想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时,你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A-B-C-D-E法则
A自问、B呼吸、C平静自我、D确定孩子的需要、E同理心
自问:我现在感觉如何?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2. 呼吸:自问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呼吸的时候,感知自己的身体。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作出回应前,都要尽量可能给自己时间去关注呼吸。
3. 平静自我:关注呼吸有助于调整你的情绪。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升级的想法。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4. 确定孩子的需要: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重新为他指出方向?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5. 同理心: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四)管教的4C法则
A-B-C-D-E法则能帮助你,在即将吼叫时,退后一步,头脑清醒、心态开放地看待自己所面对的失当行为或者难题。除了拥抱和重新引导,有时候你还需要做更多,这时候就需要4C管教法。4C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的核心要素:
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结果(Consequence)联结(Connection)
1. 沟通: 要简短、具体和简单。记得一次给一个指令,一次说太多事,孩子很容易忘记你的需求。还要慢一点,用你最大的耐心说。
2. 选择: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对生活有掌控力,他就不太会做出跺脚、打架、哭闹或其他争夺控制权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简单、真实选择,将能够减少吼叫和争执,同时加强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重要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3.结果:结果是真的,结果会让人们明白规则。把车停在错误的地方,警察就会给你开罚单。作为父母,有时候你需要后退一步,不要干预,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即可。承担结果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让你不发脾气。4.联结:管教的核心是联结。如果孩子感受到联结,相信自己独一无二,他就有安全感,也就更容易听从你的要求。所以,不管多忙,规划点时间,找点方法,让孩子知道你有多重视他。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给他你全部的注意力,这一点在教养孩子中特别重要。
4.书中还有很多避免吼叫的良策,如:放低声音,用悄悄话代替吼叫;幽默和惊讶比吼叫有效得多;试试数数,数到“3”对孩子们有着魔法般的效力,关键是孩子能从我们的语调以及话语 “我现在要开始数数了”明白自己的时间到了;再来一次,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要求孩子做第二遍或者第三遍,就像导演要求演员一次次重新表演直到满意为止;用道歉修复过往等等。
三、第三部分:一些特殊情况,来自祖父母的困扰,来自婚姻的麻烦等。(不再详细介绍)
世界的和平始于家庭,而吼叫只能带来战争!
无论在克服吼叫的路上,有多么困难,都要记得,我们是大的,孩子是小的,我们比他们更强、更有控制力,为了孩子,我们得保持平静和清醒。成长的路上总会有坎坷和伤痛,对孩子吼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认识不到吼叫对亲子关系会造成多大伤害。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管教“要以他的情感和需求为中心,并需得关照自己的情绪、想法和呼吸。”
以上是我阅读这本书后想与大家共同分享的部分的感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