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山东农业大学幼儿园 郑春晓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这本书的优点有很多,比如指导方法有步骤,而且具有操作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摘选了很多家长对这些方法使用之后的建议和疑惑,有使用成功的家长,也有使用之后未见成效的家长,他们统统都有反馈。而且作者也统统都有回复和点评。而这些家长的反馈都将使我们对该书方法的使用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诚心诚意希望该书能帮助到各个国度的家长及老师们的。
这本书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两个主题,综合教育专家的建议,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鼓励孩子自立;表扬,不要贬损;批评,不要伤害。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全神贯注的聆听。
(二)认同孩子的感受。
(三)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对孩子的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
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
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
(二)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几种方法来替代惩罚:
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四、用合适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所谓语气“恰到好处”就是说,老师要将商量、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没考好时,如果老师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怎么就考这么点成绩!”会让孩子觉得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被人贴上了“笨”的标签,什么自信心都会受挫。如果换上一种柔和、鼓励的语气:“怎么就考了这么点成绩呢?”就表示潜台词是“没关系,咱们来找找原因,下次好好考。”这么做的时间长了,就算是再没自信的孩子,慢慢也会信心倍增。
五、学会赞赏孩子。
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孩子对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赞赏是激发孩子内心张力不可缺少的外部驱力。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所以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上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成人,特别是家长、老师的关注和赞赏。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赞赏孩子是促使他们能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教师赞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
在赞赏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
(一)确定你的赞赏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你表扬一个三岁的宝宝“看到你自己刷牙我真开心”,他会很开心。但是对十几岁的孩子这么说,就会让他感觉到被羞辱。
(二)避免触及他过去的弱点或失误。要尽可能用一种纯粹赞美的方式,表达在关注孩子时发现的他们的优点。
(三)过度的赞美可能会扰乱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积极
(四)当你表达你对孩子的赞赏时,孩子可能会重复不停地去做这件事。
赞赏是把双刃剑,要有选择地用。有时候在最不可能赞赏的时候赞赏孩子,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孩子做了错事,不去责骂孩子,而是提醒他们以前值得赞赏的行为。
六、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误导客观认识。
轻易的对孩子做出负面评价,不仅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受,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而言,接触这本书的时间也不长,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