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为”与“不为”
倪云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科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所以,教师要放开手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给幼儿更多的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
材料准备中的“为”与“不为”科学活动要让孩子操作、观察,往往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经常因为材料的贫乏而为难,也常常为了材料的准备而奔波,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其它各种资源,来为活动动作准备。
过程指导中的“为”与“不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总是,小心翼翼,因为是“科学”活动,所以担心“犯错”,担心指导过少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指导过多孩子又受到教师思路的限制,如果老师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共同探索,允许孩子和自己共同经历失败,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孩子就能获得更多。
结果发现中的“为”和“不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喜欢,总结孩子的探索结果,如果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去总结孩子的探索结果,如果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去总结,教师再适当引导,孩子能从总结结果中发现更多。
科学活动,重在探索,重在孩子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教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当孩子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探索的机会时,科学活动才能更有效,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