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的美工区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皱纹纸、亮光纸、画纸、废旧的油画棒。开始我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之一。可后来我发现去美工区的孩子并不多,而且有的去了,一会儿也走了,有的也只会涂涂颜色。
我就很纳闷,于是我想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孩子告诉我不会画、不会折纸、没地方坐……我恍然大悟:美工区与建构区挨着,建构区的孩子玩着玩着就跑到美工区了,美工区为了利用玩具橱本来就小,这个空间就更挤了。
虽然我们教了一些技能如撕、团、捏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的特点,不经过反复练习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也难掌握。
于是,我决定对美工区做一次大调整,把美工区同阅读区的位置交换一下,又换上一张大点的桌子,充分利用窗台添了一些新材料如:胶棒、新油画棒、剪刀。由于靠近窗户,让幼儿在充足的地方进行操作,由利于导语颜色的辨识,保护幼儿视力,也有足够大的空间了。窗户边上还有一个绳子,便于悬挂幼儿的作品。
由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少,《纲要》中也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我决定进驻美工区,同孩子们一起活动。用皱纹纸通过撕、团、捏做成孩子们喜欢的彩虹糖,又把彩虹糖贴在纸上,成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朵。接着在小花丛中添画上绿草,成了开满鲜花的草地和山坡,看着自己的作品悬挂在美工区的窗户上,孩子们都美美地说:“张老师,太好看了,我能把作品带回家吗?”有的还说:“我想做一张!”
自从美工区调整位置改变形式后,孩子们的兴趣明显的提高了,创作的欲望也逐渐增强,看来教师就是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调整,把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各种技能,从而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