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A多次出现咬人现象,儿童两三岁时,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这一时期,他们会认为所有好玩的玩具与美食都是自己的。因为不懂得分享、合作,所以,争抢玩具与美食的事时有发生。在争抢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
但有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比较“顽固”甚至出现了像小A那样无故咬人的行为。这时,我们就要具体分析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了。
一、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比如:父母经常打架,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如意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动手打人的现象。还有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干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或使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诱发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有可能是因为他长期处于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可能会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嫉妒心理,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三、不良情绪的影响
还有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因为心中有不良情绪,比如,愤怒、委屈、烦躁,而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或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疏导,长时间郁积在心中。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引发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冲突。
四、缺少良好的沟通方式
还有很多时候,孩子出现“打人”现象,目的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不知如何与其他孩子相处。尤其是1-3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向对方表示友好。于是,就用肢体语言表达。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用手拍小伙伴一下,或撞小伙伴一下。他的行为看上去很像打人,其实,他可能只是想引起小伙伴的注意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观察,如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应找出原因,有针对性的帮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