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兴趣,打开智慧大门
培养孩子的兴趣,打开智慧大门
山东大学幼儿园 李娜 王晶
兴趣,是孩子成才的幼芽,是开发幼儿智力不可缺少的因素。
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兴趣是能激发一个人的学习、钻研。实践的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在最佳动力。那么,兴趣在智力开发中到底具有什么作用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兴趣能有效的地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大脑和感觉器官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二、浓厚的兴趣能启动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不知疲倦地钻研或从事某一事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三、兴趣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即使在成人看来最枯燥的重复中,亦会乐而不疲,并能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浓厚的兴趣能使幼儿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去 。
五、兴趣的广度和深度,还能直接影响一个孩子学习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博识程度。
总之,兴趣是推动人求得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智力的催化剂。
学前期的幼儿,如果是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不但可以使他们积累这方面的有关知识,而且还能对他们以后学习某种学科,从事某种职业起到积极的准备作用。反之,家长如不注意幼儿的兴趣爱好,强迫他去干他所讨厌的事,那则会在家长的热情中,扼杀孩子的智慧之火。这是因为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带有不稳定性,对事物的注意往往是要靠具有吸引力的力量,如果某些事物引起他们的好奇,使他们对次发生兴趣,则会使他们产生要彻底了解和学会的极大热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有这样有个例子:有一个五岁的小姑娘,父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曾想当一名专业演员,可现实却不能如愿。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于是,他为了女而报名参加了小提琴学习班。开始女儿似乎很高兴,可是第一堂课下来,就讨厌学琴了,一到上课就哭,而在家里,她一有空,就画画。后来,在幼儿园老师的启发下,她父亲不在逼她学琴了,而是替她报名参加美术班。这下她可高兴了,每次上课总是主动地夹起画板满腔热情地去学习。回大家里,也不用大人督促,自己练习,不停地画,也从不叫累。看到这些,年轻的父母也欣慰的笑了。可见,做家长的,只能通过某种兴趣的训练和诱导来发掘孩子的智慧,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达到家长的愿望和孩子成长的和谐统一。
说到兴趣,家长也许要问,兴趣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天生的?有关这一点,不少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以需要为基础,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实践活动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其中教育对兴趣的形成,变化起主导地位。一般地说兴趣的发生,发展有三个阶段,例如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
初级时段:直观兴趣。直观兴趣是由事物特点引起的感觉和知觉,在情感和注意的参与下,有感知直接反映实现的,如孩子是在电视里看到黑猫警长,突然发生要画黑猫警长的兴趣,这也许就是他对图画产生情趣的开始。
中级阶段:自觉兴趣。自觉兴趣,即不再停留在直观上,而是在感情的伴随下,把感知推向思维。比如,当孩子在画黑猫警长时,感到了画画再现生活的奇特力量,这时他就会对画画产生了自觉兴趣主动积极地要求去画画了。
高级阶段:潜在兴趣。潜在兴趣是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这种兴趣是和意志想结合的,是稳定而持久的,能影响其一生。小画家亚妮,她画画,可以说是初步进入了潜在兴趣阶段。她养猴、玩猴、看猴,全是为了画猴,经过上万次的挥毫泼墨,才画出《猴山》佳作。可见具有高级的潜在兴趣,就能走上事业的颠峰,取得巨大成功。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由兴趣的产生、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并且可以逐步转化。因此家长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直观兴趣,注意引导向自觉兴趣,潜在兴趣转化。
兴趣,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呢?
第一、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活动和游戏,在活动游戏中,捕捉孩子的直观兴趣。
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就必须要知道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则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公园,看电影、电视、连环画,给孩子讲故事、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等,这些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孩子对什么特别好奇,可以百干不厌。忘却一切。这就是孩子直观兴趣所在,家长要紧紧抓住不放。
第二、在捕捉到直观兴趣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直观兴趣活动,逐步形成稳定的自觉兴趣。首先,要设法将兴趣变成孩子的需要,这是兴趣之源。第一步是告诉孩子他所干的事是世界上有意义的的事。由于孩子小,还不知道很多大道理,所以家长要注意“寓教与乐”之中。通过讲名人故事,做游戏等,唤起孩子的注意,使他们初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要干的事,从而将家长的注意变为孩子的需要。
在“我要干”的基础上,家长要创造条件,巩固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要求。
例如:有一个孩子对数字发生了兴趣,时常对着日历,用手指着说:
第三. 通过“鼓励”和“表扬”,巩固孩子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兴趣极易转化和受影响,要巩固孩子的兴趣,“鼓励”和“表扬”是一个极有效的方法。因为“鼓励”和“表扬”能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成功的喜悦还会使孩子更加喜欢做使他获得成功的事情,所以,父母要善于运用“鼓励”“表扬”这一有效手段,巩固孩子的兴趣。如孩子画一张画,你可以拍拍他的头,说“画的真好!”或找一个地方替他挂出来,让他欣赏。总之家长简单的一句赞扬话,夸奖的动作,鼓励的措施,都会巩固幼儿的兴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设置问题,进一步激起幼儿的好奇和求知欲,强化幼儿的兴趣。
要使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家长还应该使孩子看到他所干的事还有自己不知道不掌握的内容,还需要再学习,再努力。如:学“数概念”,先教他认识数,当孩子会认、会读以后,家长可以设置新问题了:1个小鸡在游戏,又来了一个小鸡,现在有几个小鸡了?这一下,就会引起孩子探索加法的欲望。又如,孩子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讲故事,让孩子自己看书,使其自然地感到只要认识字,就可以自己讲故事了,从而对认字发生兴趣。然后,再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书中的一个个字,让其比较,并有意识地让他寻找相同的字。这样一次又一次,孩子就会对祖国的文字产生学习兴趣。总之,家长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不断地更新内容,这样才能强化孩子的兴趣。
第五、培养幼儿兴趣持久性的心理素质,使自觉意识兴趣向潜在兴趣转化。
兴趣持久、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现时的学习,还会影响到将来工作和事业能否取得成果。聂卫平之所以成为棋圣,是因为他对围棋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兴趣持久的心理素质呢?
一是要防止孩子疲劳感和厌倦感。比如,有个孩子画画,先画了一个黑猫警长,又画了变形金刚,一直画了一个多小时,所画的画非常生动,且有创造性。最后,他画了一只熊猫,正想收摊,父亲回来了,看了画以后,认为熊猫的腿画的不好,叫儿子再画一遍。谁知一连画了3张,不但不理想,且一张不如一张。这年轻的父亲忍不住说孩子“真笨”。但第2天的情况却完全相反,孩子一早起来就又画了一张熊猫吃竹子,神态逗极了,还被幼儿园的老师贴在墙上,让小朋友一起欣赏。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疲劳与兴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人精神饱满时,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应激能力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显著倍增。反之,人感到疲乏,情绪不高,昏昏沉沉时,整个神经系统感到负担,因而产生疲劳感。所以家长千万不能采取疲劳战术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样只回适得其反。
除了防止孩子的疲劳感外,还要让孩子避免产生厌倦感。有这么一个孩子,刚四岁,从小就反应出对音乐感兴趣,为此父母给他买了架钢琴。开始进展速度很快,孩子兴趣也浓,每天连琴一小时,也怡然自得。谁料后来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天晚上,年轻的爸爸听他连琴,一个音符没弹准,父亲叫他再弹一遍,一连弹了30多遍,还没有纠正过来。父亲拿过一把尺将孩子的小手打青了。在泪水和疼痛中,琴声又响了,可怎么也听不出平常和谐的旋律来了。从这以后,孩子不但痛恨钢琴,还私下里说,要把钢琴砸坏。所以年轻的父母切记,要巩固孩子的兴趣,使其持久稳定,就决不能使孩子对原来感兴趣的东西变成孩子讨厌的东西。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家长应想方设法,引导孩子顺利渡过难关,并使其体验到克服困难后取得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更加喜欢学习。
二是利用孩子原有活动动机的兴趣,将其转化迁移到孩子的兴趣上来。
学龄前的幼儿,兴趣不稳定性非常突出,即使他对某一东西产生极大兴趣,也会在新鲜东西的刺激下,产生新的欲念。所以家长要学会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将其兴趣转移到他所应该保持的兴趣上来。例如,一个孩子的兴趣是画画,可他在拿到小汽车后,就会对玩小汽车发生兴趣。此时,如强求则必适得其反,闹的双方不愉快。然而,如果家长能因势利导,取来画纸、蜡笔,将小汽车开到桌子上,并随手画一辆汽车,让孩子看,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画汽车上来,然后,家长再由画汽车过渡到原有的计划安排上,则非但不会破坏孩子的情绪,还会使孩子产生更想画画的冲动。所以,要使孩子的兴趣保持持久稳定,家长必须把握时机,不断地消除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心理障碍,克服其疲劳感,厌倦感,将孩子的其他热情巧妙的转化迁移到最初突发的较自觉的兴趣上来,逐渐使这兴趣持久、稳定,成为潜在兴趣,为其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培养孩子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予以正确引导。此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绝不能将其困与一个狭小的“胡同”里,偏科、单一,而应让孩子在广阔的兴趣里形成一个兴趣中心,把各种兴趣统一到这个中心里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佛利奇说:“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的人。或者是研究过他的专修学科之外科目的人。”学前期的孩子,正是各方面刚刚起步的时候,由于今后环境。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为测,很难预料他今后的人生归宿到底是什么。如果家长过早的将孩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则势必要影响到他广泛学习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孩子的不良兴趣,家长要及时加以制止,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将其逐步转移到积极、健康、有益的兴趣上来。例如有的孩子看了电影、电视,对模仿“强盗”产生了兴趣。对这种兴趣,家长就应该及时制止,一方面向孩子讲清“强盗”的含义及其社会危害,另外一方面要根据其好斗的性格,告诉他小学习英雄,打坏人保护好人,同时为他树立一个别他认可的熟悉的榜样,如孙悟空、黑猫警长,从而将其不健康的兴趣转移到新的有益的爱好上来。
对兴趣的培养,不能用简单的奖赏或惩罚来刺激。现在不少家长往往喜欢用奖励或者惩罚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弹琴,弹的好奖一块巧克力,弹的不好就不许吃饭或者打手心;做对一道算术题给买辆小汽车,做错一道题打一下屁股。凡次种种,极为普通。殊不知,如此滥用奖赏与惩罚,往往使孩子形成一种不良心态,使其失去原有的兴趣和热情,防碍其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们早就做过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所以,家长千万不要采用简单的奖赏和惩罚的方法,尤其不要以金钱为诱饵,来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奖,要做的偶尔适当;罚,则要恰如其分。总之,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才能打开他们的智慧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