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通俗一点讲是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分享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分享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关键词:幼儿 分享行为 策略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一生。此时的幼儿身体、才智发展迅速,但其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幼儿会表现出很自私,对于其认为好的事物不愿意与人分享。作为教师,正确实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从小树立分享意识,帮助促进其分享行为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为之进行研究并运用于实际教育中的。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通俗一点讲是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艾森伯格根据分享的形式,将分享分为主动分享和被动分享。他的研究表明,主动分享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考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指标之一,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的促进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有分享意识的幼儿也大多倾向于感觉分享(包括给别人看、听、摸、嗅等)而在实质分享中(以利他为目的的分享)则表现的很少。幼儿分享给他人的动机也多是自利的。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由各自的家庭进入幼儿园,在新的环境下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生活转变。此时的他们十分缺乏分享意识,不会与同伴相处,现代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幼儿是祖辈、父辈的掌上明珠,自然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自己首先享用,而在集体中的他们失去了以往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他们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与不适应。因此导致同伴间关系紧张,有些幼儿攻击性变强等问题开始出现。
一、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享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关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
第二分享行为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分享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中获得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
第三分享行为可促进幼儿社会化。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和他人的相处方式,研究表明,懂得分享的幼儿,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时也会做得比较出色。
最后一点分享可以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分享不仅是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最终要进入社会,如果不会分享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无法与人正常的交流,造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产生心理障碍。学会分享会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促进身心的发展。
二、幼儿不愿意分享的理由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西蒙﹒弗洛伊德认为,年幼儿童只有“本我”,直到4-6岁也还没有包含道德的“超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也证明幼儿2-7岁对事物进行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在阅读幼儿园的图书的时候,有时一个小朋友先到拿到了自己喜欢的,而后到的另一个小朋友也想看同一本书时,两人便会起争执,先到的一方会以书是“自己先拿到的”为由拒绝和后到的一方一起阅读。后到的也只是会粗鲁的想去抢书而并不会想到可以两人分享阅读。
二是家庭教育的不当。现代家庭的结构决定了幼儿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他们少有兄弟姐妹,处处受着长辈的过度宠爱,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骄纵的性格。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此时若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关心不足,或有迁就幼儿的不良教育态度,幼儿分享行为势必受到影响。如有时我们会听到幼儿拒绝和其他同伴玩自己带来的玩具时,他们会说“爸爸说,玩具被小朋友玩坏了,就再也不给我买了”。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利于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
三是幼儿没有掌握分享的技能。如遇到小朋友在一起玩各自带来的玩具,有的幼儿不知道怎样与别人分享,他会说“我只带来一个玩具,小朋友们都想玩,我不知道该给谁玩”。
三、针对这些原因,我认为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环境,给幼儿创造分享机会。幼儿分享行为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对于环境方面可以分别从家庭环境与校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家长的言行举止随时会影响着幼儿,因此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成为幼儿分享学习的榜样,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长远发展,日常生活多鼓励幼儿分享。
幼儿在幼儿园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将分享渗透到日常活动与环境中,例如在教师墙面布置“分享树”,心理环境方面如平时鼓励幼儿对老师或者同伴说出心里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教师和班级中同伴的分享行为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在日常学习和游戏中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随时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同时教师可针对分享问题开展主题活动,如“快乐分食物”、“玩具分享日”等等,让幼儿自发感受将手中的单一种类的食物和伙伴们分享,大家可以品尝到不同的食物的快乐,将玩具与别人分享,他人也将自己玩具拿出来,大家相互交换一起玩,也会越来越开心。在各种活动中让幼儿体会分享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欢乐。
2.通过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分享。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幼儿具有很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当他们看到分享行为时,他们会去模仿学习。这一点也是从家庭榜样和学校榜样分别讨论。
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态度大多源自对双亲的模仿。家长对事物的自私态度,幼儿可能也会有这种态度,如具体表现为拒绝与伙伴共享玩具。因此,家长好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有时家长不经意的做法可能会对幼儿产生错误的导向。例如有时幼儿在吃东西,家长可能会上前问幼儿“给我吃点吧”,而当幼儿真将食物拿出来时,家长又会连连摆手并且大笑着说“逗你玩的,我不吃”,这种做法长此以往会让幼儿产生“我的东西别人是不会吃的”这种错误的分享观念,一旦真有人要分吃,幼儿一定会大哭着拒绝。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在于家长从一开始就给幼儿无形之中注入了错误的分享观念,幼儿之后所做出的反应也就有据可依了。
老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模仿的重要对象,在平时要善于抓住时机给幼儿做行为示范,例如在玩玩具时,常对幼儿说,“我们一起玩好吗”,又或者我们在分发学具时,刻意让一些幼儿有而一些幼儿没有,引导他们以分享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幼儿一旦体验到分享的乐趣,随后他们也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和他人共享好的事物。因此,教师应在平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在幼儿园,同龄小朋友也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前段时间我们班的萌萌就在分享问题上给大家做出了榜样。每周五为我们班的“玩具分享日”,这一天,萌萌带来一个非常好玩的玩具电话收银机,小朋友立刻被新奇的玩具吸引了,小闫借了萌萌的玩具来玩,小闫周围的小朋友也想玩,在征得萌萌同意后,其他小朋友想和小闫一起玩,但小闫却还是以萌萌只借给了她为由拒绝了所有的小朋友,甚至连看一眼摸一下也不同意,萌萌见状告诉小闫“小朋友在一起玩才开心,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吧”小闫紧抓玩具还在犹豫,见状,我说“萌萌小朋友非常乖,她把玩具分享给了大家,真是个好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她学习呢?”说的同时我特意看向小闫,只见小闫慢慢放开了玩具。老师在平时应该善于发现,对于幼儿间好的分享行为及时鼓励并在幼儿间树立小榜样,让他们觉得榜样就在自己身边,这样他们会更容易去学习。
3.采用正面强化,鼓励幼儿分享
斯金纳认为,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有时我们会听到幼儿在主动与他人分享后会对自己说“我把玩具给他玩,我是个好孩子”。幼儿的这种行为与家长、老师平日所做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在幼儿做出分享行为后会对其进行鼓励表扬,经过多次积极评价的强化后,幼儿就会产生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这种现象就会如安鲁弗德提出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称赞和表扬后,这种奖励的机制就内化了。
对幼儿的鼓励强化属于口头语言的强化,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达到强化分享行为的目的。家长、教师可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姿态以此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例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向幼儿轻拍其头、拥抱等来认同幼儿的分享行为。幼儿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出于希望再次出现此类似表扬,今后就会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另外,教师在运用强化时应注意,强化的应该是正确的行为和良好的动机,发现幼儿行为的闪光点进行强化,错误的行为是不应强化的。运用强化时避免手段单一,语言强化时注意语气。
通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分享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分享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开始由个体融入集体,是人生教育的黄金阶段,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幼儿分享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家园合作”,并抓住日常教育时机将其贯穿于教育活动中。通过分享行为,让幼儿更好融入社会。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积极探索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提高幼儿分享水平。
参考文献:
[1]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年4月1日
[2]赵金珍《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3]黄真猛《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初探》. 2006年9月
[4]朱湘辽《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上海幼托.2007年11月
[5]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