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幼儿午睡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幼儿的生理年龄特点,午睡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当幼儿睡眠时,幼儿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这样有利于幼儿解除疲劳和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睡眠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幼儿园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从生理上看,三至六岁的幼儿需要睡眠十一至十二小时,中午都要午睡,年龄越小,需要睡眠的时间越长。但是,对于一些小班刚入园的宝宝对午睡很不适应,如果没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因此,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午睡常规 分离焦虑 家园配合
乐宁小朋友是小班一个聪明、活泼讨人喜爱的小姑娘,可自从入园以来每天的午睡总让老师操心。
一、具体表现:
(一)刚入园时,乐宁从早晨入园就开始哭,午睡时哭得更厉害,不睡觉也不能安静地躺好,严重干扰其他小朋友休息,后来,老师强制让她躺好,她就开始大声哭,大声叫“我要奶奶,我要奶奶”,真有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二)乐宁恋奶瓶的癖好是让老师头疼的一件事情,有几次,乐宁妈妈没给她带奶瓶,到了中午,她不断的哭着闹着要奶瓶,老师怎么劝也不管用。
(三)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上完厕所、脱衣服入睡了。好不容易戒掉奶瓶的乐宁却在午睡室晃来晃去,故意一趟趟的去小便。
( 四)逐步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现在已不哭闹的乐宁午睡时有些小调皮。小希告状:“老师,乐宁揪我被子了”;多数小朋友都睡着了,乐宁却在那哼唱老师上课教的歌。乐宁自己不睡觉还打扰其他小朋友睡觉。
二、分析与诊断:
(一)家庭因素
乐宁的妈妈开门头,每日忙生意,爸爸在外地上班,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过分的宠爱,一切都依着她,造成了其独立能力差,依赖、任性等一些问题行为,在睡眠时间上家人由着她的性子,高兴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晚上不睡,早上懒得起床,来园时间晚,不仅影响一日活动,还影响了午睡。
(二)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长,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托班幼儿犹为明显。从家庭走向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消失的依恋对象,幼儿的安全感缺失,借哭闹宣泄自己的分离焦虑情绪。由于乐宁从小由奶奶爷爷带大,对奶奶很依恋,勉强或者强迫送她去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表现出不适应,本来不是很高兴,到了午睡时间更是心理焦虑:哭哭闹闹、挣扎不安。
(三)恋物癖。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他们捻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由于乐宁从小由奶奶带着,只要乐宁睡觉哭闹,奶奶就给她吮吸奶瓶,以至于乐宁有恋奶瓶的癖好。由于妈妈不在身边,吮吸奶瓶乐宁感到足够安全感,到中午午睡时,只要吸上奶瓶她就会哭得轻一点。
(四)午睡常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在家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是不同的,一开始的确不适应,而且做事情不知道那些对,那些错。其自我意识已萌芽,更注重自身的感受,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懂得对别人会有哪些影响。幼儿园生活是有规律的:定时午睡,定时午餐等,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午睡常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还未养成。
三、采取的措施:
(一)教师尊重接受、理解幼儿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理解儿童的内在感受和表现”。因此,对于不睡觉、爱哭的乐宁,我们教师首先接受她,承认她情感的真实性,承认她有产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权利,帮助其发泄委屈的情绪。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的整个认知、行为、人际交往、个性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年龄越小,情绪情感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其次,理解孩子,用平等的眼光去关注孩子。针对“不睡觉”事件,在乐宁的情绪安稳后,可让她感受来自老师的理解。如:教师说:“宝宝睡午觉才会更聪明、长得更漂亮健康,所以宁宁要在幼儿园好好睡午觉。”这样,孩子的感觉会好多了,心情也会平静下来。最后,在赢得孩子信任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帮助她调整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如:不睡觉可以,但是不能大声哭喊而影响其他小朋友睡觉。
(二)教师循序渐进帮助其摆脱分离焦虑,与其建立亲切的师幼关系。
新环境是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乐宁刚入园处于心理不安期,我们教师采取灵活、适当,宜于她接受的方式,告诉其上幼儿园的好处。另外,情感转移,就是将她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我们教师多给其一些关注,对她做些合理的安排,如让她自己安静躺床上静下心,或者让其在活动室里做些安静的活动,在过程中,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避免发出声音;还有午睡时多给其身体接触如手把手的搂着她睡觉,用手轻轻拍拍她,减少其焦虑感,缓解其初离亲人的不适应。身体接触性的鼓励,使她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听老师讲的话,好好午睡。
(三)帮其戒掉恋物癖
在克服不良行为方面,我们教师和家长给予她更多的照顾,更多的关注。与家长共同分析其原因,通过故事等让她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然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其间发生的不良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阻止、及时纠正。另外,选择对她来说比较恰当的、最能接受的、能够产生体验和共鸣的方法,反复训练,使之逐步建立起睡眠的条件反射,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无论是在园还是在家都应坚持)。如睡觉时她喜欢吸奶瓶才能入睡,那开始时,满足她的要求,以后逐步减少吸奶瓶的时间,再后可以让其抱一个毛绒玩具睡,最后逐步消退替代物,让她自然地入睡。
(四)教师引导其建立午睡常规意识,逐步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
首先,我们老师反复告知其幼儿园的生活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耐心的加以引导,让其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逐步使这种生活模式固化为其自觉行为。其次,利用同伴群体的影响。我发现托班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我们表扬睡觉好的幼儿将他们作为参照点来引导乐宁的行为,通过他人来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再次,利用物质的刺激。如小红花或好吃的。每次午睡,老师多进行观察,对其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她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进入睡眠。此外,我们教师尽力为其营造愉悦、轻松的睡前氛围,在帮助其整理好被褥后,用轻柔的声音讲 “睡前小故事”或者放些轻音乐以促使其在愉悦、轻松的情绪中不知不觉进入梦乡。这样,久而久之让其感觉到形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很乐意去做。
(五)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其良好的午睡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出生之后到上幼儿园之前,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求家长要做到家园步调一致,互相配合,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午睡习惯。另外,让其家长对孩子的吃、睡、拉等进行妥善安排,做个有条理的家长,节假日玩耍,不要玩得筋疲力尽;带孩子出去拜访亲朋好友时,逗留的时间不应错过孩子的睡眠时间。晚上早早洗刷,家长给其讲一些好听的故事使其很快入睡,早上早起,不影响第二天入园的午睡。总之,要为孩子建立起合理的生活节奏,帮其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四、效果与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乐宁已经逐步适应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现在的她已经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从一开始午睡时的哭闹到让老师搂着睡,再到现在自己很快独立入睡,乐宁进步真的很大,看到她的进步,我们老师感到无比的欣慰。
小班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午睡的需要是幼儿生理的需要。年龄越小的幼儿出现这类需要时,往往需要即时满足,得不到满足便焦躁不安,甚至又哭又闹。在这过程中,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鼓励和耐心教育、引导,同时家园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帮其尽快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在教育的影响下,孩子会逐步学会控制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以文明的行为方式满足这种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家英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P214—216
2.曹丹《幼儿教育》 2003年7—8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