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在观察托班幼儿进餐行为的基础之上,分析其习惯养成的原因,进一步探究进餐习惯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对如何培养良好的进餐行为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本文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方式是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以期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提供依据,从而丰富教育实践理论,更好的指导托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托班幼儿进餐习惯社会性发展
引言:
在孩子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幼儿期是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良好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而身体健康是先决条件,如何在托班时期让幼儿改正不良进餐习惯,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托班幼儿的进餐方式
(一)活泼型
现在年轻一代的家庭基本都是“421”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几个大人照顾一个宝贝,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尤其是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大包大揽,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连吃饭都要喂,以至于造成很多幼儿吃饭时一边玩一边吃,不喂不吃,哄着吃。看到好玩的,想玩的东西就立刻离开饭桌去玩,因此很多家长会跟在孩子身后喂饭。不但家长会很累,而且孩子吃不多,吃不好。
跳跳是班里的小男孩,每天吃饭都是个问题,他会一边吃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吃,或者干凑坐在那里只顾着玩不吃饭。跟他说好好吃饭,他还会不高兴并且更不好好吃饭,等到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他就会着急,然后站起来跟着去玩,不再吃饭。
(二)安静型
托班幼儿在园吃午饭的时候,大部分小女孩会安安静静地吃饭。吃饭不说话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但是吃饭不说话时,幼儿的情绪一般不会太积极,这样对幼儿的进餐其实是有一定消极影响的。通常这种情况下会存在一个问题:她们一般不会吃的太多。
二、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归因
跳跳的不好好吃饭现象是因为他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这与他在相对比较开放的家庭长大有关系。他们往往存在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心态,对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缺乏控制能力,对于一日常规没有遵守意识。对于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幼儿来讲,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幼儿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
有的幼儿患有上呼吸道、胃肠道疾病,不能吃得太快或太猛,否则会发生危险,平时食欲不振,饭量比较小。这样时间一长,这类幼儿进餐就会比较缓慢。
(二)幼儿自身性格特点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在托班幼儿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模仿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时也可以是自己周围的朋友。偶尔有一位幼儿吃饭时玩勺子,旁边的幼儿就会立即跟着做。一名幼儿说吃不了,其他幼儿也会说不想吃、吃不下,这也导致了幼儿形成不良的进餐习惯。
(三)家庭教养方式
1.家庭中太过自由的饮食习惯。在家零食不断,到吃饭的时候就没有胃口,影响了幼儿正常的进餐,久而久之不良的进餐习惯就形成了。
2.家长的过于迁就、溺爱。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健康,生怕孩子长得太少,营养不良而影响正常地生长发育,总是希望让幼儿多吃。这种情况在老人带孩子时,往往表现地更加明显。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玩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有时还变着花样哄孩子吃,时间久了,幼儿养成了挑食、偏食、吃饭慢等不良的进餐习惯。
3.家长由于客观原因,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如:有的父母中午时间比较紧,没有充足的时间等幼儿独立地吃完,于是家长一手包办,把饭菜喂完了事。有的家长觉得幼儿自己吃饭会把衣服、餐桌、地板弄得一塌糊涂,为了避免打扫卫生,往往选择给幼儿喂饭,觉得这样又方便又卫生,孩子吃得也多。时间一长,这些幼儿就失去了独立进餐的锻炼机会。
4.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家长的饮食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家长本身就挑食,那么日常生活中就等于在给幼儿做错误示范,幼儿会认为家长不爱吃的食物一定不好吃,也就自然拒绝吃该食物了。
三、幼儿进餐习惯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有助于保障幼儿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质量,对于个体的终身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正如陈鹤琴所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重要的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托班幼儿的进餐习惯更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身心健康。我国思想家陶行知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在托班阶段就应注重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四、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建议
(一)及时了解幼儿的进餐情况
在来园接待沟通中了解幼儿进餐习惯,并咨询分析其原因。
(二)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初步了解进餐常规和重要性
托班幼儿因为年龄较小,在园期间主要是培养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为以后的学习和游戏打好基础。所以,首先是让跳跳在心理上意识到午饭时间是用来做什么事情的,让他自己意识到吃饭时间玩耍是不对的,不把饭吃干净是不好的,不吃饱饭就去玩对身体是不好的。托班幼儿理解力差,胆子小,如果一味的说教,容易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幼儿还会故意违背。因此,可以采取讲故事、游戏与说教结合的形式,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在进餐过程中,播放柔和安静的音乐,使幼儿心情愉快地进餐。小组比赛法,利用幼儿不服输的个性,依靠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给幼儿一种暗示,让幼儿知道该怎样去做。如:在幼儿餐桌附近张贴正确使用碗勺的图片。还可通过实际行动及时提醒,在无声中告诉幼儿正确的就餐习惯。
(三)树立榜样,时刻给幼儿正确的示范
发掘幼儿中表现突出的,及时地给以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这样也满足了幼儿好模仿的欲望。对幼儿来说,身边的伙伴更加真实。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利用幼儿爱模仿动画人物的特点,告诉他们哪种食物是哪个动画人物爱吃的,从而让幼儿也爱上吃这种食物。
(四)分析不同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
幼儿的个性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只有针对性的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1.个性比较自负的幼儿,采取激将法。
2.对个性比较内向的幼儿,采取鼓励法。对这类幼儿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在午餐时放松心情,鼓励他们大胆地拿起勺子自己吃饭,并告诉他们即使不小心弄脏了桌椅或衣服都是没关系的,只要下次注意就好了。一但他们没有了心理顾虑,往往就能较快的学会自己吃饭了。幼儿能够自己吃饭后,教师要及时表扬,进行正面强化。
3.对比较活泼好动的幼儿,采取游戏法。喜欢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尤其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于托班比较顽皮的幼儿来说,每天不好好吃饭,就喜欢一会玩玩勺子,一会和别人讲话。这些幼儿只要老师把吃饭变得像在游戏一样,就很容易吸引他们吃饭。
4.座位合理安排法。把因偏食而吃得特别慢的幼儿安排在吃饭多又快的孩子旁边,他们看到周围的好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5.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如果硬逼他吃,反而让他感到吃饭是件很痛苦的事。对这类幼儿要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
(五)与家长及时沟通,循序渐进,共同培养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仅靠幼儿园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依靠家长的力量,与家长积极沟通与配合,做到家园要求一致,反复练习和巩固。及时提醒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经常请家长如实反馈幼儿在家进餐情况,根据反馈进行讲评,使孩子有一定的压力和竞争心,改善在家的进餐情况。一旦幼儿有了些许进步,教师和家长都要相互沟通,及时有效地给以积极肯定和赞扬。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需要循序渐进,家园长期配合,共同培养。
通过一个阶段的个案跟踪研究和有意识的培养,跳跳的吃饭问题在逐渐地改善,开始学会静静地吃饭,吃饭时间不玩耍,吃饱以后再去玩。
我认为,当幼儿出现有别于其他小朋友的习惯或现象时,教师不应立即制止,因为这样会出现两种极端反应,一是幼儿害怕,二是幼儿的逆反心理会强化这种不好的现象。所以,教师应先静静观察,分析现象的原因,然后对症解决。解决过程中也应多站在该年龄段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这样改善起来幼儿会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会非常理想。总之,对托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有趣、直观、形象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幼儿的身心进一步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作者:万钫《幼儿卫生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
[2]作者:陈幸军《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3]作者:余霞“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早期教育》2008年7月第3期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
[5]作者:石向东许凯“从社会性发展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导刊》2012年0期
[6] 罗家英.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
[7]作者:沈小丹“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