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首页  教坛传真  教学研究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6-01-14 浏览次数:1074 作者:吕秀云

    前几天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一名大四的女生在毕业离校的前4天吊死在宿舍里,其母在宿舍楼下哭得死去活来。如花一样的生命瞬间消失,给家人带来无尽的伤痛!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从富士康跳楼到歹徒进入幼儿园行凶......悲剧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也折射出一定的心理问题。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所遭受的挫折。因此,从小使孩子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地进行疏导和教育,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园中幼儿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通过对幼儿长时间的关注,我发现、总结了以下几种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最常见的原因。

    1、家长的溺爱和教养方式的不当。

    班里有一个叫丽丽的小女孩,从小父母就特别溺爱她,要什么给什么,有时丽丽在家里达不到目的就生气,一开始家长觉得特别好玩,就妥协了。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爱生气的坏习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不顺心就撅起嘴巴生气。和小朋友闹矛盾了生气、老师的语气重了也生气,总之感觉他整天生活在生气中。

    2、交往的缺失。

    有的家长可能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经常带孩子和别的小伙伴玩耍,导致了孩子和同龄伙伴交往的缺失;而孩子在家里往往都是全家人都让着他,最好的都给他。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后就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老师交流,长此以往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有一个叫天天的小朋友,平时很少出门玩,上幼儿园后从不主动和老师、小朋友交流。一次做游戏时,在另一个小朋友差点撞到她的情况下,老师及时地拉了她一下,她的眼睛里马上露出了敌视的目光,然后胳膊一甩走到一边去了。有时候即使是老师、小朋友善意的、友好的提醒、交流也会引起他的敌视,给小老朋友和老师“白眼”。

    3、班级里的弱势群体。

    在班级里面,最调皮和最优秀的小朋友往往能引起老师的过多关注,而一些不太爱说话、不太爱表现的小朋友往往不被重视,他们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在长期被忽略的情况下也很容易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4、成人和同伴的影响。

    我们常说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成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对孩子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叫东东,幼儿园里的一位同事和他家住上下楼,据同事说他的爸爸妈妈平时从不和邻居打招呼,即使是在楼道里面对面的碰见。孩子上幼儿园以后,他们一家碰到同事也想没看见一样。试想如此不爱交流的成人怎样能教育出爱说话、爱交往的孩子呢?

    小朋友有爱模仿的特点,有时觉得同伴的有些习惯好玩就会跟着模仿。记得丽丽小朋友第一次在班里生气之后,其他几个小朋友觉得很新鲜、很好玩,也都纷纷模仿起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君君小朋友。有一次我带小朋友在院子里散步,天气有点儿热,我就把外套脱下来让君君小朋友帮忙拿回班里,君君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回来之后,君君很理直气壮的就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我笑着说:“宝贝儿!站回原来的位置去。”没想到君君直接就蹲在一边生气去了,任凭配班老师怎么劝都没用。之后经过观察才发现君君特别喜欢和洋洋在一起做游戏,原来是“学”来的!

    5、家庭的变化。

    现在年轻父母的离婚率原来越高,而最无辜的孩子也多少受到了影响,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班里的西西小朋友才4岁,父母感情不合就已有7、8年了,西西妈妈自从5月份离家后,直到现在再也没回来。西西开始还好,后来经常在午睡的时候做梦、惊醒。原本开心快乐的孩子也开始慢慢变得内向了。

    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以上的心理问题,我尝试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

    1、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纲要》中指出要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所以我们在给幼儿创设干净卫生、优美舒适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关注班级心理环境的创设。首先,班级里三位教师的关系要和谐,孩子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才能快乐成长。其次,教师对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要充满爱心,只有真正的爱孩子,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和快乐。第三,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多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即使在批评孩子时也要避开集体,单独谈话,给孩子保留自尊。

    2、适当的教育活动。

    组织孩子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引导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如小班下学期的主题六就是针对孩子的心理教育设计的“快乐宝贝”主题活动。我们可以结合《心情娃娃》、《笑比哭好》、《哈哈笑》、《快乐拥抱》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快乐的人生观,在与同伴分享快乐的同时懂得爱的真谛。

    3、情绪宣泄的儿歌和游戏。

    孩子心情压抑的时候可以组织他们唱一些宣泄情绪的儿歌或者做一些相关的游戏。如儿歌《拍拍捶捶画叉叉》,“拍拍捶捶画叉叉,蝴蝶飞飞飞几下,一只蜘蛛爬上来,啊!!吓坏我了!吓得我的手直哆嗦!~~~~~~”小朋友们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前面几句声音很轻,到“啊!”的时候,孩子们用最大的声音来发泄,最后“哆嗦”的时候可以轻轻的在同伴的身上挠挠痒痒。再如“听声音”的游戏,幼儿在老师钢琴强弱的提示下分别发出大或小的声音、动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时地穿插相关的儿歌和游戏,对改善孩子的心理很有帮助。

    4、做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

    我们常说“孩子行为的背后肯定会有原因”,所以当孩子发生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心理的变化,从而才有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

    5、用动作抚慰孩子脆弱的心灵。

    在幼儿园,老师除了用亲切的语言、生动的活动来教育孩子之外,

    身体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孩子伤心、孤独、无助或者是烦躁、生气的时候,老师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亲一下他的脸、抱一抱他,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从西西小朋友第一次想妈妈在梦中惊醒之后,每次西西午睡后,我都会抱抱他。西西也很乖,静静地趴在我的肩头。我想此时此刻不需太多的话语,就让他在老师我怀里感受妈妈的爱吧!

    6、心情卡片。

    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固然很好,但是我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做好之前的预防工作,然孩子避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教育心理学》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部分也提到了心理的“初级预防”和“次级预防”。

    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用卡纸和吸管设计制作了心情卡片。心情卡分为两面,一面是笑脸,一面是哭脸,连接在吸管上。男孩子的是绿色的心情卡片,女孩子的是粉红色的心情卡片。每天早上我们会将心情卡片插在一个小桶里面,孩子们入园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相应的心情卡片,插在自己的接送卡袋里面,而我们老师就会通过心情卡片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孩子们的心情,及时的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一次西西来幼儿园的时候插了一个哭脸的心情卡片,他在喝水的时候,我就悄悄地问他:“怎么啦?宝贝儿,今天心情不好吗?”西西说:“恩,我和爸爸吵架了,我喝水的时候,爸爸不让我放很多蜂蜜。”我接着说:“放很多蜂蜜一定很甜哦,对吧?可是很容易咳嗽哦,爸爸做得对,他担心你咳嗽。下次少放一点点好吗?”西西笑着点了点头。就这样老师无形之中做了孩子和家长的“调解员”,在帮助孩子的同时,还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家长们纷纷反映“心情卡”真的很好!

    7、适当的挫折教育。

    在提倡赏识教育、鼓励教育、表扬教育的今天,适当的让孩子感受一下挫折教育非常必要,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8、家园合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和老师要相互沟通、密切合作,及时交流孩子的在园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也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常说“孩子时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让我们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真正的健康、快乐地成长!

 

  • 首页
  • 园所介绍
  • 教坛传真
  • 家园共育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 © 山东农业大学附属幼儿园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