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首页  教坛传真  教学研究
师幼互动专题培训(二)
发布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10 作者:刘玉梅

一、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王忠民(2004)认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进行编班,按照时间表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将教学大纲的内容教给学生的组织形式。冯晓霞(2000)认为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引导本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一种活动形式。朱家雄(2009)认为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依据预设的内容指导全班幼儿完成几乎相同任务的一种活动形式。刘子涓(2017)认为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在固定时间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大纲要求,面向所有幼儿开展的,需要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活动组织形式,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之一。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幼儿教师依据大纲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面向全班幼儿组织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行业用语。它既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也是教师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心理、行为而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课堂上师生间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教学语言的涵义,发表了很多看法。教育学者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它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教育社会学者认为,教学语言是指是有社会学意味的存在于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的各种散发着权利意味的语言—即教学话语。作为社会学蕴意的教学话语具有精制语言编码特征和符号互动中的不平等性。语用学者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言的外表行为,是教师和学生教育交际的创造性产物。其特点具有审美性和情感性,是具体社会文化的产物。教学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创造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教学语言的涵义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这一特殊的沟通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已经提炼出来的教材的思想因素传授给学生,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发他们的体验。同时,把文本所承载的知识本体让学生有效、愉快地学习,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幼儿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主要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和情感性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语言不科学

  【案例】水就是啤酒(T泛指教师,S泛指幼儿)

  背景:中班科学活动《水》

  T:“哪里有水?是什么水?”

  S:“河里有河水”“海里的水叫海水”“超市里有矿泉水”等。

  T再追问“除了矿泉水,还有什么水?”

  S:“还有可乐、啤酒。”

  T:“对,还有可乐、啤酒。”于是“水就是啤酒、就是可乐”的概念就这样传递了。

  【分析】啤酒、可乐是水吗?显然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啤酒、可乐是饮料,水只是其中的配料。教师试图用幼儿较熟悉的事物解释“水”这一概念,但却因不够严密,不够准确而导致了知识性的错误。

  (一)教学语言不科学的原因分析

由于幼儿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和掌握得不够扎实,运用教学方法不科学,以及自身的思维与逻辑较混乱等原因,导致了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不科学现象。

  1.教师队伍不整齐

在一些概念、专业术语和知识点的把握上存在认知的缺陷,缺乏幼儿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她们往往了解知识的内涵,却无法将之转化为幼儿熟悉、易掌握的语言。

  2.教育方法不科学

如在幼儿进餐环节的组织中,有的教师会使用餐前请幼儿猜猜吃什么食物,进餐时播放舒缓、轻松的乐曲,用肢体语言、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给幼儿提醒、暗示等方法,充分激起幼儿的食欲,让幼儿吃得轻松、愉快,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有的教师则不理会什么方法和技巧,只在进餐时一味地催促幼儿“快吃”“大口吃饭”,或者不断出现重复性语言“吃饭别说话,安静吃饭”等,不但教师自己说得很累,还会给幼儿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3.思维及逻辑混乱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完成的效果完全不同。出现差异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不同。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或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理清教学内容内在的各种关系,那么在组织活动时难免出现语言表述不清甚至错误,逻辑混乱的情况。相反,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有很清晰、透彻的认知,熟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在组织活动时则语言表述准确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所以,幼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影响着自身语言的科学性。

教学语言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展开的,先将什么,后讲什么,是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这个顺序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一节活动的教学层次是这样,某一个教学环节或回答幼儿某一个问题也是这样的。

(二)教学语言不规范

  【案例】找好朋友

  背景:中班数学活动《找相邻数》

  T:“小朋友,那今天老师呢带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嗯,那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找好朋友》。那每个数字呢有两个好朋友,啊就是说左边一个,右边一个,那个请小朋友啊自己动脑筋找一找,啊找好的小朋友呢请手拉手站好啊,站好。”

  T:“嗯,小朋友你们看啊,这个呢3比4小,啊所以呢,就是说3和5才是的好朋友,对不对,啊6呢比4大2,就是说6肯定不是4的好朋友对不对?那个小朋友,你们弄明白了吗?”

  【分析】

从语言表达看,其中夹杂的口头禅太多,给人以施沓、呆滞、支离破碎的感觉,冲淡了语意,轻则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干扰了幼儿的倾听效率,重则引起幼儿的反感。

  (二)教学语言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1.方言影响

地域方言,带有“口音”的普通话。网络语言,语体中完全是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杂糅,用网民的错误习惯用法取代规范的汉语。滥用叠音词是指用音节重叠的方式生造的词,即把许多单音词名多随意重叠。如“片片”照片,“屁屁”屁股,“饭饭”吃饭,“觉觉”睡觉等等。在与小班幼儿交流时运用可以缩短师幼间的年龄、心理距离,但是到了中班、大班,尤其是面对快上小学的孩子时再经常使用,就容易养成孩子柔弱的语言风格,不利于阳刚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

  2.习惯性用语较多

(1)无意识重复

无意识重复,割裂了话语的内容,阻断了语流的连贯,传递的是无效信息。

(2)口头禅

诸如“这、那、这个、那个”等指示词,或“嗯、啊、呢”等语气词,以及“对不对”“是不是”“你知道吧”等短句,都是幼儿教师在教学语言中常出现的词汇。

(3)口误

由于说话心不在焉,“有口无心”;心理高度紧张或语言错位,思维不清,心情急躁等原因,幼儿教师在表达时会出现一些不合乎语法、逻辑的语句,从而造成口误。

(4)啰嗦

说过的话又说、短话长说就是啰嗦。有时为了解释一个概念,说了很多废话;有时本想把意思表达清楚,故把一件事情反复交代;有时是发现口误后随即纠正造成的啰嗦。这些啰嗦的话语都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3.语言基础问题

语言基础包括语音、语调和语速等三个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由于个人的生理或心理原因,语音上会出现声音太小、声音过大,声音忽高忽低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会造成幼儿的听觉疲劳,让幼儿无所适从,甚至缺乏安全感,惧怕老师。幼儿教师在语调方面主要会把复杂变化的语调形式固定成为一种格式,形成一种固定的调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和尚念经腔”。如果幼儿教师长期用这种语调教学,不管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得多精美,课前准备工作有多充分,恐怕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教学语言缺少艺术性

  【案例】底边中心点

  背景:中班染纸活动《五彩荷叶》

  教师采用演示法,具体介绍“双色花”的染法。

  T:“如果想要染出双色花,就必须先学会折叠。(教师示范折叠的方法)找到三角形底边的中心点,进行旋转,然后浸染,就能出现双色花。”

大部分小朋友摆弄着手中的纸,怎么也找不到所谓的“底边中心点”,当然,双色花也未如教师预设般开放。

  【分析】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将新授的知识点以抽象的语言呈现,幼儿难以理解。年幼的孩子能理解三角形的底边吗?更不用说所谓的“底边中心点”。从表面看,似乎教学重点太深奥,不适宜幼儿。细细想来,若在抽象的概念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如儿歌,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衔接起来,深奥的教学要点也许就变得不那么深奥了。

  (三)教学语言缺少艺术性的原因分析

  1.忽略幼儿的思维特点

3-6岁的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就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现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

  2.缺少必要的知识积累

幼儿教师缺少必要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积累知识。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照本宣科。对于幼儿提出的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也常常被问住。这样,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缺乏一定的语言素养

有的教师的语言表达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脉络清晰,形象生动,简洁而富有趣味性。有的教师的语言表达却言之无物,条理不清,冗长沉闷,枯燥无味。

  (四)教学语言缺少情感性

  案例“我喜欢…”

  背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T:“能回答的小朋友请举手!”

立马小手如林,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老师,身体跟着老师打转小脚不由得随老师挪动,恨不得老师一喊就喊到自己的名字。甚至会有一些憋不住的孩子,抢先说起来。可是当孩子们如此热情合作时,老师又会冷不丁地大吼一声。

  T:“我喜欢让坐得好的小朋友来回答”

这种前后迥然的态度往往会令孩子们措手不及,高涨的热情也会被老师的一盆“冷水”泼得荡然无存。

  【分析】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幼儿一般都有期望得到教师“爱抚”的心态。如果教师用寡淡冷漠的语言组织教学,幼儿会很敏感地觉察到,他们同样会以冷淡的态度回应你,教学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四)教学语言缺少情感性的原因分析

  1.师幼间的互动流于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不自觉地充当着“发号施令”者,她们希望运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能遵循教师理想的进程活动,而非张扬个性。殊不知,教师的这些“指令”抹杀了幼儿的天性。

  2.幼儿的情感体验被忽视

对幼儿而言,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情感影响明显,他们更加需要教师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而具有鼓励性的教学语言,正好能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反之,教师消极的语言行为,实际上造成了幼儿消极的情感体验。

  3.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显露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精细的、长期的、紧张的并带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工作的压力,社会、家庭方面诸事的困扰往往使人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没有热情,做事无精打采,说话漫不经心,眼神呆滞,表情麻木。见到孩子就烦躁,言辞冷漠、尖刻。

三、优化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对策

 

  (一)营造和谐的话语环境

  1.增强教师主体意识,建构教师话语权

教师个人的话语不仅是要把教育内容呈现给幼儿,更要求教师把自己对教育世界的理解、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解、对价值观的理解、对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建构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同时对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从而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去,使得教师的话语更能彰显教师个人的精神和活力,也避免使教育的理性话语游离于幼儿所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之外。

  2.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共享师幼话语权

教师要充分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共享话语权。首先就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幼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信息的过程,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师幼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积极地讨论,还要鼓励幼儿自己大胆地提问,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要留给幼儿足够的个人思考时间和共同讨论时间。

  (二)加强教师语言技能的训练

  1.追求音韵美的语言

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用词正确,不被方言混淆,字正腔圆,富于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教学语言表达流利就是表情达意要有连贯性和逻辑性,音量适度,语速适宜,通过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

  2.追求文采美的语言

  (1)语言要生动形象。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等。

  【案例】小亮点?发光的东西?

  背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萤火虫》

  T:“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小白兔去采蘑菇,在回来的路上天黑了,小白兔找不到家了,急得哭了起来。几只萤火虫飞过来了,对小白兔说“别着急,我们来帮助你。”

  “说着,他们把身后的小灯点得更亮了,很快地帮助小白兔找到了家。小朋友想一想,萤火虫身后那个发光的东西,真的是灯吗?它为什么会发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萤火虫吧。”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生动的故事作为开场白,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身后有小亮点”的萤火虫身上,也愿意积极思考,想弄清楚“那个发光的东西”是不是“灯”。

  (2)生活化

  【案例】积木分类

  教师要求幼儿将桌上不同形状的积木分类。

  T甲:“下面请小朋友按形状给这些积木分类。”

  T乙:“下面请小朋友送三角形的积木回家(贴有△的萝筐),送正方形的积木(回家贴有▢的箩筐)……”

幼儿教师可以偶尔使用一些书面语形式的词语和专门化的语言,但这些语言也必须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和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乙使用的语言就比教师甲的语言效果好。“送……回家”,是幼儿经常可以听到的生活语言,而“形状”“分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在日常交往中,幼儿很少接触到,所以,幼儿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

  (3)结构简化

  【案例】小船

  背景:小班体育活动《划小船》

  T:“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到太湖去划船。想不想去呀?”

  S:“想。”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活动场地。

  T:“我们现在来到了太湖边,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的小船。请每一个小朋友找一条小船,坐进小船里。好了,我们现在坐在小船里了。老师最喜欢划小船了。每次划船的时候,我都会坐在小船上唱歌。听听我唱的是什么?”

  【分析】在教师的这段话中,大量地使用了简单句,句式简单,词汇量少,表意清晰、直接,符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同时,多次重复使用了“小船”一词,看似有点啰嗦,但小班幼儿理解起来不会感到困难,同时也使该班幼儿明白这个活动是围绕“小船”来进行的。

  3.追求情感美的语言

  【案例】青菜奶奶快乐的一天

  背景:小班综合活动《青菜奶奶过生日》

教师在介绍了青菜奶奶的客人各种蔬菜后,邀请客人们去青菜奶奶家作客。

  T:“(将贴在板上的蔬菜图片用笔圈起来)这些宝宝和青菜奶奶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蔬菜。(出示汉字“蔬菜”。)我们一起去青菜奶奶家……门关着……青菜奶奶眼睛不好,她看不清你是谁。”

  S:“我们可以……告诉她……”

  T:“青菜奶奶耳朵不好,怎么办?”

  S:“我们说得声音高一点。”

  T:“我们要去青菜奶奶家了。青菜奶奶家到了。谁先去敲敲门?”

  教师扮青菜奶奶

  3.追求情感美的语言

  T:“谁呀……你是什么样的黄瓜宝宝……好,请进请进……在青菜奶奶家坐下……青菜奶奶请我们吃蛋糕呢,我们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吧。”

孩子们齐唱《生日歌》

  【分析】以上是上海幼教特级教师应彩云的一堂优质活动。应老师将各种蔬菜冠以幼儿熟悉的人物称谓,一下子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幼儿认知的距离。应老师根据小班幼儿的言语习惯,设计了“去青菜奶奶家作客”和“为青菜奶奶过生日”两个情境。为了鼓励小班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还设计出“青菜奶奶眼睛不好、耳朵不好”的情节,让幼儿畅所欲言。同时,在帮助青菜奶奶过生日的时候,用幼儿熟悉的《生日歌》,瞬间推动幼儿的喜悦情绪,将活动推入了高潮。

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或借助儿歌、故事、游戏,或利用教具、动作、表情等辅助手段,使教学活动充满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

  (三)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运用

  1.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语言受到目标、内容的制约,教学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需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

  2.各种教学语言策略的有效运用

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教师教学语言的功能不尽相同,教学语言大致分为导入语、讲解语、提问语和评价语四类。

 (四)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水平

  1.举办针对性讲座

比如专门邀请在教育第一线任教的教学语言优秀的幼儿教师做专题交流讲座,幼教领域的教研员交流有关教学语言提升的经验,研究语言艺术的大学教授讲授有关语言能力提升的方法等。

  2.形成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在这个团体中,个体尊重多元化的观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创造有机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为个体提供学习机会,其目的在于建构新知识,发展教师个体潜能。在幼儿园里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促使教师之间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互学互补。

  (1)集体分享式探讨

  (2)观摩学习

  (3)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比如,为了鼓励教师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语言,可以举行教学语言大赛,形成一种在教学语言能力上竞争的有益氛围,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级赛课活动,以其中获奖的教师作为教学语言优秀者,为一线教师树立教学语言的典范,使得其他教师们有对象可学,有目标可追。幼儿园也可为幼儿教师订阅语言类的杂志和书籍,组织专门的读书活动,在阅读基础上进行交流,使教师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


  • 首页
  • 园所介绍
  • 教坛传真
  • 家园共育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 © 山东农业大学附属幼儿园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